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_牛牛在线视频国产免费_天堂草原电视剧在线观看免费_国产粉嫩高清在线观看_国产欧美日本亚洲精品一5区

0
  • 聊天消息
  • 系統(tǒng)消息
  • 評論與回復
登錄后你可以
  • 下載海量資料
  • 學習在線課程
  • 觀看技術視頻
  • 寫文章/發(fā)帖/加入社區(qū)
會員中心
創(chuàng)作中心

完善資料讓更多小伙伴認識你,還能領取20積分哦,立即完善>

3天內不再提示

電池熱失控傳播特性及其抑制策略研究進展

向欣電子 ? 2024-04-12 08:10 ? 次閱讀

摘要:鋰離子電池以其能量密度高、生命周期長和自放電率低等優(yōu)點,被廣泛應用于電動汽車、儲能電站等諸多領域。近年來,鋰離子電池安全事故頻發(fā),尤其是高比能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是制約其發(fā)展的瓶頸問題。鋰離子電池熱失控機理、熱失控傳播特性、抑制熱失控傳播策略等是提高電池安全性的重要研究領域。因此, 本文介紹了鋰離子電池熱失控的鏈式放熱副反應導致電池內部產(chǎn)熱、升溫、產(chǎn)氣及排氣過程,分析了鋰離子電池熱失控過程熱量在電池模組中的傳播路徑,總結了熱失控觸發(fā)方式、電池連接方式、電池排列方式、環(huán)境條件、電池正極材料、電池充電倍率、電池間距和電池荷電狀態(tài)等因素對電池熱失控傳播特性的影響,重點分析了空氣冷卻、液冷板冷卻、浸沒式冷卻、相變材料、高導熱材料、隔熱材料和多種熱管理技術組合等策略抑制鋰離子電池的熱失控傳播的效果。在此基礎上,本文對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傳播機理、仿真和抑制策略提供了方向和思路,對提升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促進電化學儲能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熱失控;熱失控傳播;電池熱管理;鋰離子電池

能源短缺與環(huán)境污染是亟待解決的熱點問題。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納比例是緩解能源危機、解決環(huán)境問題的重要措施。鋰離子電池具有其高能量密度、長生命周期和低放電率等優(yōu)點,在電動汽車和儲能電站等領域得以廣泛應用,從而能有效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然而,近年來鋰離子電池安全事故頻發(fā),電池熱失控引起的火災和爆炸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chǎn)。因此,研究鋰離子電池的熱失控機理、熱失控傳播特性以及熱失控抑制策略對提高鋰離子電池安全性,促進鋰離子電池電化學儲能技術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首先介紹了鋰離子電池熱失控的鏈式反應,熱失控傳播導致電池模組或電池包內其余電池發(fā)生熱失控,總結了熱失控傳播的路徑,以及電池觸發(fā)方式、電池連接方式、電池排列方式和環(huán)境條件等因素對電池熱失控傳播影響特性。通過對熱失控傳播抑制策略及其研究進展進行總結,能夠有效為對抑制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及其傳播過程提供了方向和思路,對促進鋰離子電池安全性具有指導意義。

0dc2a54a-f861-11ee-9118-92fbcf53809c.png

01鋰離子電池熱失控

鋰離子電池內部鏈式放熱副反應被觸發(fā)后,電池溫度逐漸升高,并最終誘發(fā)電池熱失控。以三元鋰離子電池(Lix(Ni0.8Co0.15Al0.05)O2-graphite)的熱失控鏈式放熱副反應為例,具體反應過程包括:負極固體電解質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膜分解、電解質溶劑與負極中的插層鋰反應、正極電解質界面層(Cathode Electrolyte Interface,CEI)分解、正極分解釋氧與電解液溶劑反應、正極分解釋氧與負極反應、內短路放熱反應、電解液(LiPF6等)分解產(chǎn)物與負極之間的反應,正極和粘結劑之間的反應等。此外,熱失控具有三個特征溫度,自產(chǎn)熱起始溫度(T1,溫升速率大于 0.02 ℃/min,一般由 SEI 膜分解導致),熱失控觸發(fā)溫度(T2,溫升速率達到 1 ℃/s,隔膜受損內短路反應/負極表面析鋰/正極材料釋氧導致)和最高溫度(T3)。此外,熱失控過程中,鏈式反應產(chǎn)生的高溫氣體會導致電池內部壓力過大,當電池內部壓力大于電池排氣閥臨界壓力后,包含固-液-氣三相的混合物從從電池內向外噴發(fā)。氣體噴射產(chǎn)物主要含有二 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氫氣(H2)、碳氫化合物和電解質蒸氣等,其中大多是可燃物。固體顆粒中 C(碳)為主要元素,是火災的重要點火源。

02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傳播路徑及其影響因素

鋰離子電池單體的熱失控引起其他電池單體發(fā)生熱失控的現(xiàn)象為電池熱失控傳播。為了揭示熱失控傳播路徑,并充分了解影響熱失控傳播特性主要因素,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以期對電池模組到電池系統(tǒng)的安全設計提供技術支持和理論指導。在本節(jié)中,介紹了鋰離子電池模組中傳熱路徑,總結了熱失控觸發(fā)方式、電池模組結構和環(huán)境條件等主要因素對熱失控傳播特性的影響。

2.1 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傳播路徑

熱失控傳播傳熱路徑包括通過電池外殼和連接器的熱傳導、通過高溫氣體的熱對流以及通過火焰和熱失控電池表面的熱輻射。Song 等發(fā)現(xiàn)超過 75%的鏈式反應熱量用于加熱電池本身,大約 20%的鏈式反應熱量通過噴射物帶走,而小于10%的鏈式反應熱量會引發(fā)相鄰電池進入熱失控。對于間距為 2 mm 的圓柱電池,如圖 1(a),加熱器功率越大,電池之間輻射傳熱比通過空氣對流熱更重要。在無間距的方形電池模組中,如圖 1(b),F(xiàn)eng 等發(fā)現(xiàn)通過電池連接器傳遞的熱量約為通過電池外殼傳遞熱量 的 1/10,引發(fā)相鄰電池熱失控所需要熱量主要為通過電池殼體的熱傳導。對于電池模組中的側板,熱量從熱失控電池傳導到側板,約 40.8%的熱量通過側板流入相鄰電池。在半封閉空間中,如圖 1(c),頂板限制了火焰形狀,使火焰對電池的輻射熱通量得到增強。在密閉空間中,如圖 1(d),氧氣供應不足導致可燃氣體的燃燒效率低,而高溫過熱氣體的積聚增強了氣體對電池的對流換熱量。

2.2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傳播影響因素

2.2.1 熱失控觸發(fā)方式

熱失控的觸發(fā)方式影響熱失控的傳播特性。鋰離子電池熱失控觸發(fā)方式包括機械濫用(針刺、擠壓等)、電濫用(外部短路、過充電、過放電等)和熱濫用(高低溫環(huán)境、側向加熱等),且 GB 38031-2020 中推薦了 針刺和側向加熱兩種觸發(fā)方式作為熱失控傳播實驗的可選方法。Jin 等研究了七種加熱功率對電池模組熱失控傳播特性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預熱效應是加速熱失控傳播的主要原因。Lai 等對比了針刺、過充和加熱三種觸發(fā)方式下電池模組的熱失控傳播特性,研究表明,在熱失控傳播初期,熱失控傳播時間和 觸發(fā)溫度差異明顯,然而,在熱失控傳播后期,這些差異會逐漸消除。此外,電池的正極材料、充電倍率、電池間距和荷電狀態(tài)等因素在熱失控觸發(fā)方式中影響熱失控傳播特性。Jan 等對比 NCM811 和LFP正極的電池熱失控傳播特性,熱失控通過針刺觸發(fā),研究表明,NCM811 電池模塊的傳播速度比 LFP 模塊的傳播速度快 5 倍。Hu 等研究了不同充電倍率(0.5 C/1 C/2 C/3 C)對熱失控傳播特性的影響,熱失控通過加熱器加熱觸發(fā),研究表明,隨著充電倍率的提高,電池模組的熱失控傳播時間明顯縮短。Zu 等研究了 10 Ah 的 NCM 軟包電池在不同荷電狀態(tài) SOC(state of charge,荷電狀態(tài))和間距下對熱失控傳播特性的影響,熱失控由加熱器加熱觸發(fā),研究表明,熱失控的傳播時間隨著 SOC 的增加或間距的減少而縮短,SOC 對熱失控噴射行為的影響大于電池間距。

0dfd0d66-f861-11ee-9118-92fbcf53809c.png

2.2.2 鋰離子電池模組結構

2.2.2.1 電池連接方式

多個電池單體按照串聯(lián)、并聯(lián)或串并聯(lián)的方式組合成為了電池模組。串聯(lián)(S)為熱失控傳播提供了導熱途徑,并聯(lián)(P)為熱失控傳播提供了導熱和導電途徑。電池連接方式影響熱失控的傳播特性。如圖 3(a) 所示,Jshua 等在圓柱形電池模組中對比了 10S1P 和 1P10S 兩種連接方式下的熱失控傳播特性,電池熱失控由針刺觸發(fā),研究表明,圓柱電池由于接觸有限而不易熱傳導,10S1P 電池模塊內沒有發(fā)生熱失控傳播,而 1S10P 電池模塊在電池觸發(fā)熱失控后幾分鐘內發(fā)生了熱失控傳播,并聯(lián)連接導致了更強的傳播。如圖 3(b)所示,Niu 等研究了具有 3 mm 間隙的線性排列的 18650 圓柱形電池上的熱失控傳播特性,電池熱失控由加熱器加熱觸發(fā),研究表明,與開路模塊相比,平片連接可能導致外部短路,加速熱失控傳播,非平片連接更容易引發(fā)爆炸。如圖 3(c)所示,Xu 等使用 12 個沒有連接的電池及具有3P4S 和 4P3S 連接的模塊進行了熱失控傳播實驗研究,研究表明,在三組實驗中熱失控的傳播速度先降低后加快,不同實驗之間具有相似的最高溫度和熱失控傳播時間表明電力轉移對傳播影響不大,軟包電池間大面的熱傳導是熱失控傳播的主要傳熱路徑。Haung 等在電池單體間距 3 mm 的方形電池模組中研究了不同連接方式對熱失控傳播特性的影響,研究表明,開路、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三種的熱失控傳播時間平均值分別為 618 s、512 s 和 391 s。

此外,并聯(lián)影響了電池的熱失控特性,如圖 3(d)所示,Zhou 等研究了并聯(lián)對電池熱失控的影響,研究表明,并聯(lián)電池間傳輸?shù)碾娏е聼崾Э剡^早發(fā)生,并聯(lián)電池的局部熱失控首先發(fā)生在電池極耳附近的區(qū)域,然后傳播到整個電池。

0e15aede-f861-11ee-9118-92fbcf53809c.png

0e1afd62-f861-11ee-9118-92fbcf53809c.png

2.2.2.2 電池排列方式

縱向排列是鋰離子電池常見的排列方式,下層熱失控電池主要通過高溫煙氣的熱對流和射流火焰的熱輻射影響熱失控在縱向上的傳播。如圖 4(a)所示,F(xiàn)ang 等研究了垂直間距和 SOC 對熱失控傳播的影響,研究表明,下部熱失控電池產(chǎn)生的火焰主導了傳熱,增加垂直間距或減少 SOC 會減緩熱失控的傳播。如圖 4(b)所示,Zhou 等在不同連接方式的電池模塊中研究了水平和垂直熱失控傳播行為,研究表明,下部電池模塊電池單體依次經(jīng)歷熱失控,而上層模塊多電芯同時發(fā)生熱失控,且上層模塊的最高溫度高于下部模塊。對于電池模組間的熱失控傳播,如圖 4(c),Wang 等研究發(fā)現(xiàn),電池系統(tǒng)表現(xiàn)出三種熱失控傳播模式:順序傳播、同步傳播和倒序傳播三種模式,其中同步傳播對電池造成的損壞最嚴重。

0e26f66c-f861-11ee-9118-92fbcf53809c.png

此外,電池的排列設計可以提高系統(tǒng)的安全性。如圖 4(d)所示,Wang 等研究了兩種電池模塊配置的熱失控傳播特性,研究表明,與線性排列相比,磚形排列可以提高系統(tǒng)停止熱失控傳播的能力。

2.2.3 環(huán)境條件

隨著鋰離子電池越來越多的應用在高原、飛機和航天器等低壓場景,低氣壓下的電池安全已成為一 個新話題,環(huán)境溫度也會影響熱失控的傳播特性。對于單體電池熱失控,低大氣壓可以延長電池的著火時間,降低電池燃燒強度,如圖 5(a),隨著環(huán)境壓力的降低電池表明溫度大幅下降。對于熱失控傳播,Liu 等研究了 18650 電池(正極材料 NCM523)環(huán)境壓力(0.1 至 100 kPa)對熱失控傳播的影響,研究表明,如圖 5(b)所示,電池模組在開路下熱失控傳播速率隨環(huán)境壓力減低而減??;電池模組在并聯(lián)下, 如圖 5(c)所示,隨著環(huán)境壓力的降低,熱失控傳播速率首先增加到最大值,然后略有下降,環(huán)境壓力在 60 kPa(環(huán)境溫度在 33 ℃)時,熱失控傳播時間最短。Jia 等對比了分析了兩種正極材料 18650 電池模組在 95、70 和 35 kPa 環(huán)境壓力條件下的熱失控傳播行為,如圖 5(d)所示,研究發(fā)現(xiàn),環(huán)境壓力的降低促進了 LFP 模塊的熱失控傳播,但對 NCM523 模塊有抑制作用。進一步研究不同材料的鋰離子電池在低壓下的熱失控傳播特性,將有助于增加鋰離子電池在應中的安全性。

0e3cb11e-f861-11ee-9118-92fbcf53809c.png

03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傳播抑制

鋰離子電池對溫度非常敏感,為了確保電池以最佳性能運行,單體電池溫度范圍要求在 15~40 ℃, 單體電池之間的最大溫差不超過 5 ℃。電池熱管理系統(tǒng)嚴格控制了電池的溫度,并保證了鋰離子電池能夠以最佳性能運行工作?;陔姵責峁芾硐到y(tǒng)對電池溫度的控制,研究人員開展了電池熱管理系統(tǒng)抑制熱失控傳播的研究。如圖 6 所示,本節(jié)總結了空氣冷卻、液體冷卻、相變材料、其他(高導熱材料和隔熱材料)及組合熱管理技術對熱失控傳播抑制的影響。

0e590e18-f861-11ee-9118-92fbcf53809c.png

3.1 空氣冷卻

空氣冷卻以空氣為冷卻介質,具有結構簡單、制造和維護成本低等優(yōu)點。空氣冷卻通過空氣的流動帶走熱失控電池的熱量,但效率較低;另一方面,空氣冷卻可以削弱熱失控電池排氣后發(fā)生燃燒爆炸的風險。Wang 等研究了縱風對熱失控的影響,圓柱電池熱失控由加熱器加熱觸發(fā),實驗研究表明, 縱風降低了電池溫度及溫升速率,且當風速超過 4.5 m/s 時電池排氣后沒有火焰產(chǎn)生。Wang 等研究了通風率對熱失控傳播的影響,仿真研究表明,提高通風率可以減少排放氣體的最大濃度從而減少氣體爆炸的危險。

3.2 液體冷卻

液體冷卻是以液體為冷卻介質,利用冷卻液帶走電池產(chǎn)生的熱量,液體冷卻的的熱管理效果優(yōu)于空氣冷卻。根據(jù)冷卻液與電池的接觸方式可分為間接液冷和直接液冷。

3.2.1 間接冷卻

在間接液冷系統(tǒng)中,冷卻液不直接接觸電池,而是通過在板中的流動間接冷卻電池。液冷板系統(tǒng)可以帶走熱失控電池副鏈式反應熱量,從而抑制熱失控傳播,但這將消耗大量的功。在抑制單體熱失控時,如圖 7(a)所示,Mohammed 等設計了一種內部交錯布置導熱針的液冷板,仿真結果表明,該冷板在電 池正常運行及抑制電池熱失控時的壓降分別為 75 Pa 和 54 kPa。如圖 7(b)所示,Xu 等研究了微通道冷板對鋰離子電池熱失控的影響,仿真結果表明,流速在 10 L/min 時,微通道冷卻系統(tǒng)仍然無法防止由針刺觸發(fā)的熱失控,但可以抑制熱失控的傳播。如圖 7(c)所示,Ke 等研究了蛇形通道液冷對熱失控行為的影響,實驗研究表明,在冷卻液流速達到 96 L/h 的下,方可抑制熱失控的傳播。

此外,電池熱失控觸發(fā)后,液冷板系統(tǒng)快速反應有利于熱失控傳播的抑制。如圖 7(d),Puneet等研究表明,電池觸發(fā)熱失控后,當系統(tǒng)將流速增加三倍(0.4 m/s)與增加一倍(0.2 m/s)相比,0.4 m/s 的流速使熱失控相鄰電池的溫度快速下降且峰值溫度較低。

3.2.2 直接冷卻

直接液冷也稱為浸沒式液冷。浸沒液具有電絕緣、無毒、化學穩(wěn)定性好等特點。浸沒液既能夠吸收熱失控產(chǎn)熱降低電池溫度也能夠抑制燃燒。Bai 等研究了 10#變壓器油對熱失控的影響,實驗研究表明,125 Ah 的 LFP 方形電池在 1C 過充電觸發(fā)熱失控后峰值溫度達到 280 ℃,而流動的變壓器 10#油抑制了熱失控且該油溫度低于50 ℃。Wu 等研究了硅油對熱失控傳播的影響,研究表明,與液冷板冷卻系統(tǒng)相比,即使硅油在沒有流動的情況下硅油浸沒冷卻系統(tǒng)更好的抑制了電池熱失控的傳播。Zhou 等研究了 Novec 649 對熱失控傳播的影響,實驗研究表明,60 Ah 的 NCM622 軟包電池在過充觸發(fā)后熱失控表面溫度達到 183.9 ℃,與沒有浸沒的電池模組相比,浸沒式冷卻系統(tǒng)大幅的降低了熱失控電池溫度,阻止了電池的燃燒,阻斷了熱失控的傳播。

0e6a9d36-f861-11ee-9118-92fbcf53809c.png

3.3 相變冷卻

相變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PCM)具有無額外能耗和維護成本低的等優(yōu)點。PCM能夠吸收熱失控電池的鏈式反應熱,然而,有機 PCM 容易燃燒,被點燃的 PCM 會加劇熱失控的火災,擴大電池模塊的火災危險,這限制了有機 PCM 的進一步應用。對此,研究人員通過在有機 PCM 中添加阻燃劑抑制 PCM 的燃燒。在抑制熱失控觸發(fā)中,Dai 等在石蠟中添加了氫氧化鋁和氫氧化鎂(1∶1)混合物阻 燃劑,實驗表明,該材料延遲了 3.4 Ah 的 NCA 18650 電池熱失控觸發(fā)時間 401 s。Huang 等在石蠟中添加了聚磷酸銨、磷酸和氧化鋅(10∶9∶1)組成的復合阻燃劑,研究表明,該材料能夠吸收和傳遞熱失控電池的熱量,有效抑制了熱失控傳播。Chen 等在石蠟中添加了以磷酸銨、三聚氰胺和季戊四醇(10∶6∶3)混合的阻燃劑,該材料延遲了10 Ah 三元軟包電池熱失控傳播時間約 90 秒。

阻燃劑的使用雖然降低了無機 PCM 的可燃性,但限制了相變材料的潛熱,并對材料的力學性能、PCM 熔融和凝固相變溫度產(chǎn)生影響。為此,研究人員在有機 PCM 表面添加阻燃涂層。Talele 等]在 PCM 壁上引入了低導熱率的熱襯里涂層,研究表明,復合材料增加了電池熱失控傳播時間。Liu 等實驗表明,阻燃涂層在保持熱物理特性的同時具有出色的阻燃效果。

此外,與有機 PCM 相比,無機 PCM 具有不可燃的特點。Cao 等研究表明三水醋酸鈉/膨脹石墨復合無機 PCM 抑制了 2.6 A 的 NCA18650 電池熱失控的傳播。Ping 等合成了二氧化硅封裝十二水磷酸氫二鈉的材料,實驗研究表明,該材料延遲了 3.2 Ah 的 NCR18650 單體熱失控的觸發(fā) 495 s,并抑制了熱失控的傳播。

3.4 其他熱管理技術

3.4.1 高導熱材料

高導熱材料做為電池之間的間隙材料,通過增強電池模組內的散熱以減輕熱失控傳播。在小型電池模組添加高導熱材料可以抑制熱失控的傳播,但大型的或高比能量的電池模組,高導熱材料將導致重量、成本和體積的增加。Yuan 等比較了空氣、鋁板、石墨復合板和鋁擠壓板四種間隙材料的緩解熱失控傳播效果,結果表明,石墨復合板可以防止熱失控的傳播,鋁擠壓板在抑制熱失控傳播方面表現(xiàn)最佳。Li 等研究了鋁板對緩解熱失控傳播的影響,研究表明,鋁板的厚度、熱質量及鋁板與電池之間的接觸熱阻是抑制熱失控傳播的關鍵參數(shù)。Kim 等研究了底部鋁板對電池失控傳播的緩解效果,在相同熱質量鋁板下,使用底板有助于緩解 1S5P 模塊的熱失控傳播,間隙側板和低板的連接使熱失控電池熱量在系統(tǒng)的更大范圍內散失,但在 1S3P 模組下,底板將對緩解熱失控的傳播沒有幫助。

3.4.2 隔熱材料

隔熱材料做為電池之間的間隙材料,可以大幅度的延遲電池單體之間的傳熱,以減輕熱失控傳播。隨著單體電池能量密度的提升,應同時關注隔熱材料的低導熱性和高溫穩(wěn)定性。Yang 等以聚氨酯泡沫為基準材料,對比了增添阻燃劑、膨脹涂層、防火墻及三種耦合構成的復合材料的隔熱性,研究表明, 帶有防火墻、膨脹材料和阻燃添加劑的聚氨酯泡沫完全緩解了熱失控的傳播。Yu 等對比了氣凝膠、聚酰亞胺泡沫和云母帶復合絕緣棉的熱失控傳播抑制能力,結果表明,280 Ah 的 LFP 方形鋰離子電池熱失 控期間表面溫度約 515 ℃,在 1 mm 厚度下僅氣凝膠成功阻止了熱失控的傳播。Liu 等對比了陶瓷纖維氣凝膠、玻璃纖維氣凝膠、預氧化絲氣凝膠和二氧化硅氣凝膠的阻斷傳熱性能,研究表明,7 Ah 的 LCO 軟包電池在 3 C 過充觸發(fā)熱失控下表面溫度達到 590 ℃,低導熱材料可以將受保護電池表面溫度控制在 200 ℃以下,預氧化絲氣凝膠燃燒后沒有明顯的變形或融化,保持了較強的保溫隔熱能力。Niu 等通過中空玻璃微珠(Hollow Glass Microspheres,HGM)、固化劑和阻燃劑混合制備了 HGM 板,研究表明, 51 Ah 的 NCM811 在熱失控中表面溫度為 848 ℃,1.5 mm 和 2 mm 厚的 HGM 板可以延緩熱失控的傳播,3 mm 厚的 HGM 板可以成功阻斷電池熱失控的傳播。Tang 等通過溶膠-凝膠法制備了二氧化硅氣凝膠片,結果表明,對于 62 Ah 的 LiNi0.86Co0.07Mn0.07O2/C 高比能電池的表面溫度超過 800 ℃,二氧化硅氣凝膠作為間隙材料(6.9 mm 厚),將通過的傳熱功率降低到 68 W 時,成功抑制了熱失控的傳播。

3.5 熱管理方式間的組合

在抑制熱失控傳播中,空氣冷卻效率較低,液冷板冷卻需要大量的功耗,相變材料和高導熱材料因需要體積較大而降低了系統(tǒng)能量密度,低導熱材料無法滿足電池正常運行的溫控。為克服單一熱管理技術的不足,研究人員將多種熱管理技術組合起來,以期能夠達到更好的抑制熱失控的傳播。

3.5.1 液冷板與相變材料/高導熱材料/隔熱材料的組合

液冷板與相變材料/高導熱材料/隔熱材料間的有效組合降低了單獨使用冷板的能耗。如圖 8(a)所示, Rui 等研究了隔熱材料和液冷板組合的熱管理系統(tǒng),結果表明,電池底部的液冷板難以減少熱失控電池與相鄰電池之間傳熱,而隔熱材料和液冷的組合則成功抑制了熱失控的傳播。如圖 8(b)所示, Kshetrimayum 等提出了一種由 PCM 和微通道冷卻板組成的熱管理系統(tǒng),仿真研究表明,當水流量為 3.3 L/min,在觸發(fā)三塊電池熱失控后,新熱管理系統(tǒng)將熱失控相鄰電池的最高溫度保持在 363 K 以下,抑制了熱失控的傳播。如圖 8(c)所示,Ouyang 等提出了一種 PCM、氣凝膠和納米流體液冷組合的熱管理系統(tǒng),仿真表明,優(yōu)化后的系統(tǒng)將電池最高溫度降低了 23%,經(jīng)濟指標降低了 22%。如圖 8(d)所示,Zhang 等提出了一種 PCM、鋁板和液體冷卻混合的熱管理系統(tǒng),仿真表明,提高 PCM 導熱系數(shù)可有效提高熱管理的效率,但促進熱失控的傳播,通過增加冷卻水的流速可以緩解熱失控的傳播。

3.5.2 相變材料/隔熱材料/高導熱材料的組合

為降低圓柱電池之間的輻射熱和對流熱,Yu 等設計了一種夾層結構隔熱板(銅//氣凝膠//銅),研究表明,在圓柱電池由加熱器觸發(fā)熱失控下,該隔熱板延遲了熱失控的觸發(fā)時間,抑制了熱失控的傳播。此外,另一種組合形式為吸熱屏障,吸熱屏障材料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分別是載體基質、吸熱填料和鋁塑膜,低導熱率隔熱的載體基質抑制電池單體之間的熱量傳遞,吸熱填料通過相變吸收熱量降低溫度,鋁塑膜為包裝材料避免了與電池的直接接觸。Li 等將納米陶瓷纖維與不燃相變材料復合,研究發(fā)現(xiàn),1 mm 的復合材料抑制了 50 Ah 的 NCM523 電池模組內的熱失控傳播。Bausch 等將堿土硅酸鹽羊毛和水凝膠復合,研究表明,2 mm 厚的復合材料防止 50 Ah 的 NCM811 電池之間的熱失控傳播。

04結論與展望

4.1 結論

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是其進一步發(fā)展的關鍵瓶頸問題。本文綜述了鋰離子電池鏈式放熱副反應、熱失控在電池模組內的傳播路徑、影響熱失控傳播特性的主要因素以及熱失控傳播抑制策略。具體結論如 下所述:

(1)鋰離子電池鏈式放熱副反應及熱失控誘發(fā)機理。SEI 膜分解是電池鏈式副反應的開始,其對應的 溫度為鏈式放熱副反應臨界溫度(T1);當電池內部熱量持續(xù)積累并造成內短路,使電池溫升速率達到 1 ℃/s,誘發(fā)電池熱失控過程,該溫度為熱失控觸發(fā)溫度(T2),熱失控發(fā)生后,其最高溫度為 T3。此外,在熱失控過程中,電池釋放大量熱量及可燃氣體,并通過排氣閥排入電池模組,并造成燃燒事故,從而導致熱失控向其他電池傳播,并最終引起火災和爆炸事故,影響人身及財產(chǎn)安全。

(2)鋰離子電池模組中熱失控傳播機理及其影響因素。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傳播傳熱路徑包括通過電池外殼和連接器的熱傳導、通過高溫氣體的熱對流以及通過火焰和熱失控電池表面的熱輻射,總結了熱失控觸發(fā)方式、電池連接方式、電池排列方式、環(huán)境條件、正極材料、電池間距、充電倍率、SOC 等因素對電池模組中熱失控傳播的影響。

0e91c35c-f861-11ee-9118-92fbcf53809c.png

(3)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及其傳播抑制策略。不同電池熱管理方式,包括空氣冷卻、液冷板冷卻、浸沒式冷卻、相變材料、高導熱材料、隔熱材料及熱管理組合方式等對熱失控及熱失控傳播具有不同的抑制效果,單一熱管理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散熱,但無法抑制熱失控的觸發(fā)及傳播,多種熱管理技術的組合能夠更加有效的實現(xiàn)控溫和隔熱效果,熱管理系統(tǒng)復雜性和成本相對較高,因此對于現(xiàn)有熱管理技術需要進行優(yōu)化設計以提高其熱失控抑制效果。

4.2 展望

國內外學者針對鋰離子電池熱失控、熱失控傳播及熱失控抑制策略反面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鋰離子電池的熱安全問題仍亟待解決。因此,為了進一步促進鋰離子電池及其模組的安全性,做出如下展望:

(1)進一步開展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傳播機理研究。鋰離子電池熱失控過程中,電池排氣及燃燒過程是造成熱失控傳播的關鍵問題。包含氣相、液相和固相的高溫、高速混合物從電池內部排出。氣體及液體的的流動與燃燒,以及固體顆粒的分散使熱失控傳播過程具有復雜性,因此進一步開展基于物理過程的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傳播機理研究,對抑制熱失控及其傳播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2)開展基于多尺度、多相耦合的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傳播模型及其降階方法?;阡囯x子電池熱失控及其傳播過程,建立電池熱失控產(chǎn)熱-排氣(燃燒及爆炸)耦合的熱失控傳播模型,提高仿真模型的準確性,對高安全性電池模組的設計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復雜的熱失控傳播模型將增加計算時間,通過開展降階技術提高計算效率,從而提高熱失控及熱傳播抑制策略的研發(fā)效率。

(3)開發(fā)更加先進的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傳播抑制技術。鋰離子電池熱失控的抑制需要更加高效的控溫技術,新型的熱管理技術需要兼具電池正常運行及熱失控傳播抑制兩種需求,可在溫控工質的選取、有機相變材料表面的阻燃處理、無機相變材料的脫水和相分離改性,隔熱材料高溫穩(wěn)定性的強化、多種熱管理技術的組合等方面進行探索。

來源:河北工業(yè)大學能源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先進儲能技術與裝備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河北工業(yè)大學能源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河北省熱科學與能源清潔利用技術重點實驗室

作者:陳國賀,呂培召,李孟涵,饒中浩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wǎng)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fā)燒友網(wǎng)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guī)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鋰離子電池
    +關注

    關注

    85

    文章

    3255

    瀏覽量

    77940
  • 熱失控
    +關注

    關注

    0

    文章

    37

    瀏覽量

    8985
  • 電池
    +關注

    關注

    84

    文章

    10684

    瀏覽量

    131438
收藏 人收藏

    評論

    相關推薦

    受限空間NCM811鋰離子電池失控蔓延及痕跡特征研究

    作者:韓登超( ), 裴苑翔, 劉朝陽, 劉松濤, 王淮斌( ), 孫均利, 王永路, 韓彧 單位:中國人民警察大學 引用: 韓登超, 裴苑翔, 劉朝陽, 等。 受限空間NCM811鋰離子電池失控
    的頭像 發(fā)表于 12-30 10:27 ?217次閱讀
    受限空間NCM811鋰離子<b class='flag-5'>電池</b><b class='flag-5'>熱</b><b class='flag-5'>失控</b>蔓延及痕跡特征<b class='flag-5'>研究</b>

    高能點焊電源技術在現(xiàn)代工業(yè)制造中的應用與研究進展

    制造中的最新研究進展。 一、高能點焊電源技術的基本原理及特點 高能點焊電源技術是一種利用高壓脈沖電流實現(xiàn)金屬材料瞬間熔化并完成焊接的先進工藝。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
    的頭像 發(fā)表于 11-23 08:58 ?237次閱讀
    高能點焊電源技術在現(xiàn)代工業(yè)制造中的應用與<b class='flag-5'>研究進展</b>

    上海光機所在多路超短脈沖時空同步測量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圖1.超短脈沖時空同步實驗的光路圖 近日,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聯(lián)合實驗室在多路超短脈沖時間同步與空間疊合度測量方面取得研究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High-precision
    的頭像 發(fā)表于 11-11 06:25 ?237次閱讀
    上海光機所在多路超短脈沖時空同步測量方面取得<b class='flag-5'>研究進展</b>

    儲能電芯失控產(chǎn)氣過程及產(chǎn)氣檢測方法簡析

    增大。對于儲能系統(tǒng),單體熱失控會導致傳播,進而引發(fā)整個電池包起火、爆炸。此外,失控產(chǎn)生大量毒
    的頭像 發(fā)表于 10-30 15:56 ?714次閱讀
    儲能電芯<b class='flag-5'>熱</b><b class='flag-5'>失控</b>產(chǎn)氣過程及產(chǎn)氣檢測方法簡析

    淺談新能源電動汽車火災分析——以電池失控問題為例

    本文以新能源電動汽車火災處置為核心研究內容。鑒于“碳中和、碳達峰”政策的導向,新能源電動汽車在未來市場中將占據(jù)更大份額,伴隨而來的是火災風險的不斷提升。文章深入探討了新能源電動汽車火災的根源——電池
    的頭像 發(fā)表于 10-24 10:53 ?602次閱讀
    淺談新能源電動汽車火災分析——以<b class='flag-5'>電池</b><b class='flag-5'>熱</b><b class='flag-5'>失控</b>問題為例

    AI大模型的最新研究進展

    AI大模型的最新研究進展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以下是對其最新進展的介紹: 一、技術創(chuàng)新與突破 生成式AI技術的爆發(fā) : 生成式AI技術正在迅速發(fā)展,其強大的生成能力使得AI大模型在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的頭像 發(fā)表于 10-23 15:19 ?656次閱讀

    電動汽車電池失控研究

    定位的數(shù)字傳感器來研究電池熱點結晶區(qū)域,這些區(qū)域代表著失控的潛在危險。高壓溫度測量01背景在對動力電池進行分析和測試時,需要特別注意
    的頭像 發(fā)表于 08-30 12:49 ?1280次閱讀
    電動汽車<b class='flag-5'>電池</b><b class='flag-5'>熱</b><b class='flag-5'>失控</b><b class='flag-5'>研究</b>

    導熱紙(膜)的研究進展 | 晟鵬技術突破導熱芳綸紙

    問題。紙張及薄膜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優(yōu)異的加工性和厚度可調整性,是良好的柔性導熱材料。本文概述了近年來導熱紙(膜)的研究進展,對不同基材的導熱紙進行了歸納分類和介紹,重點
    的頭像 發(fā)表于 07-12 08:10 ?858次閱讀
    導熱紙(膜)的<b class='flag-5'>研究進展</b> | 晟鵬技術突破導熱芳綸紙

    了解鋰電池失控:原因及預防

    電池失控是一種重要的故障模式,其中鋰離子電池由于自我維持的放熱響應而變得無法控制的過熱。這種情況通常是由于內部短路、機械損壞、過度充電或暴露在過高溫度下造成的,從而損害了
    的頭像 發(fā)表于 07-11 11:20 ?1118次閱讀

    如何進行電池包PACK失控防護?

    隨著純電動汽車快速普及,保有量大幅增加,電池PACK起火、自燃、爆炸事件頻發(fā),失控成為影響動力電池安全的最大誘因。 電池會起火,原因主要包
    的頭像 發(fā)表于 07-08 11:12 ?668次閱讀
    如何進行<b class='flag-5'>電池</b>包PACK<b class='flag-5'>熱</b><b class='flag-5'>失控</b>防護?

    高壓電池特性分析

    高壓溫度測量高壓電池特性分析需要使用大量傳感器對電池進行精確的溫度測量。只有對電池電芯和整個系統(tǒng)的
    的頭像 發(fā)表于 06-27 08:25 ?1230次閱讀
    高壓<b class='flag-5'>電池</b><b class='flag-5'>熱</b><b class='flag-5'>特性</b>分析

    基于多物理參數(shù)數(shù)據(jù)融合和先進人工智能算法的鋰電池失控監(jiān)測傳感器

    基于多物理參數(shù)數(shù)據(jù)融合和先進人工智能算法的鋰電池失控監(jiān)測傳感器是多種方案中的優(yōu)選項!是一種快速、準確、可靠、應用廣泛的傳感方案!可有效監(jiān)測鋰離子電池
    的頭像 發(fā)表于 06-18 17:19 ?919次閱讀
    基于多物理參數(shù)數(shù)據(jù)融合和先進人工智能算法的鋰<b class='flag-5'>電池</b><b class='flag-5'>熱</b><b class='flag-5'>失控</b>監(jiān)測傳感器

    警惕失控!了解新能源汽車的安全風險

    整車浸水也是一個常見的失控誘因。為了防止水侵蝕動力電池,我們需要在車輛設計和制造過程中就注重防水措施的實施。同時,用戶在使用中也應避免涉水行駛或停放在易受淹的區(qū)域。   動力電池
    的頭像 發(fā)表于 05-26 14:38 ?632次閱讀
    警惕<b class='flag-5'>熱</b><b class='flag-5'>失控</b>!了解新能源汽車的安全風險

    如何避免電動車電池失控

    電動車電池失控是一個嚴重的安全隱患,指的是電池在異常情況下溫度急劇升高,可能導致電池損壞甚至起火或爆炸。
    的頭像 發(fā)表于 05-06 17:55 ?1280次閱讀

    綜述:高性能銻化物中紅外半導體激光器研究進展

    據(jù)麥姆斯咨詢報道,近期,由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大學組成的科研團隊受邀在《激光技術》期刊上發(fā)表了以“高性能銻化物中紅外半導體激光器研究進展”為主題的文章。該文章第一作者為曹鈞天,通訊作者為楊成奧和牛智川研究員。
    的頭像 發(fā)表于 04-13 12:08 ?2134次閱讀
    綜述:高性能銻化物中紅外半導體激光器<b class='flag-5'>研究進展</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