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一個Waymo One的專屬手機APP,叫輛Waymo無人出租車前來接駕。
坐上這輛克萊斯勒PacificMPV,按下頭頂?shù)乃{色按鈕,出發(fā)。你能看到后排有兩個屏幕顯示車外情況,也能找得到打電話求助、車門上鎖/解鎖,以及靠邊停車功能的按鈕。
如果行程有3英里(約合4.8公里),那么乘車時間大概是8分鐘,APP顯示的費用為7美元(約合47.6元人民幣)。這個價格和Uber差不多。最后,你還可以在APP上對剛才的服務打星,包括駕駛母線、駕駛和車輛狀況等細分類別。
以上就是Waymo于12月5日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郊區(qū)推出的Waymo One無人駕駛出租車付費服務。需要注意的是,車上的前排仍有安全員來保證在危險時刻進行接管。
作為自動駕駛領域的“領頭羊”,Waymo此次成功將無人駕駛商業(yè)化對整個行業(yè)來說,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但即便已經做到了全球第一的水平,當談及自動駕駛技術時,Waymo的CEO John Krafcik仍說:“真的,真的很難。”這讓還無法望其項背的企業(yè)不免一時間有點兒消沉。
在自動駕駛這條路上,Waymo一馬當先,中國跑到哪兒了?對此,第一電動對中國各大傳統(tǒng)車企與造車新勢力在此領域的進展進行了盤點。
綜合來看,2020年將是自動駕駛汽車的大爆發(fā)時間,傳統(tǒng)車企相對保守走穩(wěn)健路線,造車新勢力則要快上半拍,但二者都面臨著關鍵技術和話語權方面的挑戰(zhàn)。
傳統(tǒng)車企保守前行,2020年實現(xiàn)L3級自動駕駛
按照全球公認的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自動駕駛分級標準,自動駕駛共分為5級,也是目前得到業(yè)內普遍公認的。我們所熟知的由自適應巡航、車道偏離輔助/車道保持、自動泊車等組成的智能駕駛系統(tǒng),基本可以歸入L2自動駕駛,這也是眼下業(yè)內較為主流的自動駕駛水平。
先來看看國內傳統(tǒng)車企在智能駕駛領域的目標。
一汽:將于2019年小批量生產紅旗L4級自動駕駛汽車,2020年全面量產。
廣汽:將于2020年初量產L3級自動駕駛車,成為國內第一家真正推出自動駕駛車輛的車企;2022年達到L4級量產能力。
北汽:預計于2020年實現(xiàn)擁堵情況下的L3級自動駕駛功能;L4級的有限制條件路況自動駕駛要等到2025年或更晚。
長城:將于2020年量產L3級自動駕駛商品車;2023年計劃量產L4級商品車;2025年推出達到L5級自動駕駛商品車。
長安:預計于2020年量產L3級自動駕駛車;2025年實現(xiàn)量產L4級自動駕駛車。
奇瑞:爭取于2020年實現(xiàn)L3級自動駕駛汽車量產;2025年計劃實現(xiàn)L4/L5級或完全層面的自動駕駛。
吉利:2019年實現(xiàn)L2級各車型量產;2020年發(fā)布L3級(GPILOT3.0)平臺。
江淮:2019年完成L3級別研發(fā)。
總結以上規(guī)劃,我們可以看出,國內各傳統(tǒng)車企對于自動駕駛技術的進程還是相對保守、穩(wěn)定的,對在2020年實現(xiàn)L3級別自動駕駛已成基本共識,并將于2025年跨入L4級階段。同時,除了技術層面,量產能力也是傳統(tǒng)車企關注的重點。
新勢力“冒進”半拍,量產不是重點
相較各大傳統(tǒng)車企,造車新勢力在自動駕駛領域的關注點不在量產在技術。
根據(jù)各造車新勢力公布的信息可以看出,目前部分車企已經具備L2級自動駕駛的能力,而像小鵬、零跑等已經具備了L2.5級能力,拜騰則已經跨越了L2,具備了L3級自動駕駛能力。
蔚來:2020年發(fā)布L4級自動駕駛車型。
拜騰:2020年后實現(xiàn)L4級自動駕駛。
車和家:2019年完成L4級自動駕駛樣車;2023-2025年實現(xiàn)量產。
小鵬:2018年底、2019年初,大批量交付搭載L3級系統(tǒng)車輛。
奇點:2019年實現(xiàn)L3級自動駕駛。
零跑:2020年前軟件升級至L3級自動駕駛。
從進度規(guī)劃盤點來看,造車新勢力要比傳統(tǒng)車企節(jié)奏快上半拍。比如,蔚來、拜騰都表示將于2020年實現(xiàn)L4級自動駕駛,車和家更是希望2019年就能出L4級樣車了。
共同挑戰(zhàn):傳感器起步晚,超級計算話語權不足
從目前國內各車企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發(fā)展進程來看,還是比較樂觀的。并且,中國車企在這方面最大的優(yōu)勢是有自己的工程決策權,可以根據(jù)中國的道路環(huán)境、駕駛行為進行定向開發(fā)。此外,各大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如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也紛紛投身其中。從“玩家”的數(shù)量與熱情來看,中國確實有一定實力。
不過,自動駕駛領域的生態(tài)鏈還不夠完整,中國自動駕駛技術的升級依然面臨挑戰(zhàn)。
目前中國車企在關鍵技術、關鍵零部件等方面依然受制于國外廠商,而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即便在人工智能技術等方面具有一定優(yōu)勢,但沒有車企的大力協(xié)助也難成氣候。
吉利的相關人士向第一電動表示,技術挑戰(zhàn)還是源于中國本土的供應商在關鍵傳感器(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芯片)起步晚,知識積累少;另外在針對后期需要的嵌入式HPC(超級計算)、AI的基礎框架、系統(tǒng)功能安全等也不掌握話語權。
因此,即便中國自動駕駛領域擁有從原始物料到供應商、主機廠、出行服務商的全產業(yè)鏈支持,但想從根本上提升競爭力、追逐高端市場,就必須在核心技術上實現(xiàn)突破,建立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鏈。當然,自動駕駛的落地除了需要技術上的打磨之外,還需要整體商業(yè)環(huán)境的推動、政策與保險等配套設施的完善。
對中國車企來說,在自動駕駛這條路上始終是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提升自己的技術與競爭力仍需要時間。而目前的著眼點更多在于既定目標能否實現(xiàn)。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3文章
51467瀏覽量
756953 -
自動駕駛
+關注
關注
785文章
13945瀏覽量
167100
原文標題:中國車企自動駕駛規(guī)劃大盤點:新勢力比傳統(tǒng)車企普遍快半拍
文章出處:【微信號:IV_Technology,微信公眾號:智車科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